《咸宁市质量品牌提升三年行动方案(2025-2027年)》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,现印发给你们,请结合工作实际,认真贯彻落实。
咸宁市质量品牌政策规划免费咨询:15855157003(微信同号)
咸宁市质量品牌提升三年行动方案(2025-2027年)
为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,全面提升质量品牌水平,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,结合咸宁实际,特制定如下行动方案。
一、总体目标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、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,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、亲临咸宁重要讲话精神,全面推进质量强市建设,走好科技之路、质量之路、品牌之路,努力实现质量品牌综合实力新跨越,为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提供有力质量支撑。
——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。到2027年,质量强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,力争在全省质量工作考核、公共服务质量监测中进入第一方阵。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高于国家要求,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到99%以上,药品、医疗器械、化妆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到99%以上,工程质量抽查合格率达到97%以上,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5%以上,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满意度得分达到80分以上,均高于全省、全国平均水平。
——品牌建设水平显著提升。到2027年,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。力争长江质量奖实现突破,培育认定湖北精品35个以上,“我喜爱的湖北品牌”电视大赛金奖、湖北省高价值专利大赛金奖分别达到3个以上,地理标志总量达到50件以上。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、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达到30家、300家以上,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家以上,新增“新物种”企业超过80家。
——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显著提升。到2027年,有效注册商标量超过5.5万件,增速位居全省前列。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,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。实现专利产品备案150件以上,其中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30件以上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件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总额突破15亿元。年均开放专利许可数达到10件,专利转让许可数量突破1000件。
——质量基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。到2027年,标准化工作走在全省前列。发布《公园城市建设评价指南》国家标准。建设国家级、省级标准化试点6个以上,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7项以上,制定发布地方标准8项以上、团体标准与企业标准100项。推进温泉产业等领域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标准更新迭代,开发“温泉+”新模式。国家级和省级质检中心数量达到10家,建成省级质量基础设施“一站式”服务站3个。新建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、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1家,累计建成省级创新创业平台30家。
二、重点任务
(一)大力开展质量强企行动
1.加快质量创新载体建设。加速推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咸宁功能区、咸宁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,持续推进科技创新“三个一百”建设。实施咸宁(武汉)离岸科创园满园轮替计划,新引进企业不少于100家,在咸建设生产基地不少于80家。建成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6家、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、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0个、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12个、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23个。各县(市、区)围绕主导产业建成产业技术研究院1-2家。(牵头单位:市科技局;责任单位:市发改委、市经信局;各县、市、区结合实际参照执行,以下不再重复列出)
2.强化标准引领产业升级。围绕我市重点特色产业需求,开展对标达标和质量提升活动,帮助企业梳理产品和服务执行标准,与现行国际标准、国内标准、行业标准、地方标准进行比对,研制一批先进标准,积极申报国家级、省级标准化试点。进一步优化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标准体系,完善温泉、桂花、茶叶、林业和商贸流通等标准体系,研究制定咸宁市蔬菜标准化生产体系,编制实施《公园城市建设评价指南》国家标准。力争崇阳数字乡村、咸安安欣物流、九宫山全域旅游标准化试点等国家级试点和咸宁市检验检测服务、红色物业、赤壁猕猴桃种植、嘉鱼县政务服务等省级标准化试点如期通过验收。(牵头单位:市市场监管局;责任单位:市资建局、市商务局、市政数局、市文旅局、市交通运输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)
3.强化质量标杆培育。积极申报长江质量奖、湖北精品、中华老字号、湖北老字号等活动。开展驰名商标、地理标志孵化服务,争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。擦亮桂花品牌,推荐咸宁桂花参与中国品牌价值评价。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,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,加快培育独角兽、瞪羚企业,新增“百强高企”2家,不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。完善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培育壮大咸宁桂花、嘉鱼甘蓝、赤壁青砖茶、通城两头乌、崇阳黄精、通山枇杷等区域公共品牌。支持咸宁品牌参加各类主题展示,深度参与“知识产权日”“中国品牌日”等活动。(牵头单位:市市场监管局、市经信局、市商务局、市农业农村局;责任单位:市发改委、市科技局)
(二)大力开展质量强链行动
4.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。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,加快推动咸宁市食品安全监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地实施,主要用于更新先进检验检测设备,实现食品精准检测。持续开展“万千百”质量提升行动,深入推行质量基础设施“一站式”服务,每年至少申报1项省级质量提升示范项目。到2027年,实现县域质量基础设施“一站式”服务站在全省智慧服务一张网平台全覆盖,省级质量提升服务项目覆盖全市重点产业集群。大力推进钒产品质检中心建设,筹建省级蔬菜产品质检中心、化妆品质检中心、复合材料检测研究中心、食品饮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。依托省级桂花产品质检中心建立和完善桂花产业品牌评价体系,从产品质量、安全性、市场影响力等多维度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桂花产业品牌,提升咸宁市桂花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。(牵头单位:市市场监管局、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;责任单位:市发改委、市财政局)
5.推进产业关键技术攻关。依托香城智能机电产业研究院、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、华中健康饮品研发中心等建设中试基地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。聚焦五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,深入了解产业创新和企业技术需求,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,帮助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解决质量难题,增强重点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性,部署实施产业链科技创新专项50项。每年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技术5项以上。加大向上争资力度,力争在科技创新、技术改造等方面获批省级以上项目100项,争取省级以上资金1亿元以上。(牵头单位:市科技局、市经信局;责任单位:市发改委、市市场监管局、市财政局)
(三)大力开展质量强县行动
6.打造一批高质量区域创新载体。加快推进创新型园区建设,实现咸宁高新区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百强;支持崇阳经济开发区、嘉鱼经济开发区建设省级高新区。推进创新型县(市、区)建设,支持咸安区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县(市、区)、崇阳县创建省级创新型县(市、区)。推进创新型集群建设,支持咸宁市(咸安)生命健康创新型产业集群、咸宁高新区大健康制造业创新型产业集群、通城电子信息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。(牵头单位:市科技局;责任单位:市质量强市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)
7.构建区域高质量发展新格局。以县域为抓手,推进质量强县(区、镇)培育建设。分批次将各县(市、区)全部纳入全国质量强县(区、镇)培育库,实现县域全覆盖,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质量创新体系,聚焦提升质量保障和竞争能力的关键环节、重点领域,推动质量变革创新。到2027年,培育建设2个以上积极性高、质量工作基础好,质量效益水平全面提高,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、满意度明显增强,先进质量文化蔚然成风的质量强县(区、镇)。(牵头单位:市市场监管局;责任单位:市质量强市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)
(四)夯实质量工作基础
8.持续开展公共服务质量提升行动。鼓励和引导服务主体对照行业优质服务标准规范,作出自我评估和公开承诺。坚持开展公共服务质量监测,坚持问题导向,持续开展公共服务质量提升行动。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将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纳入重要议事日程。加强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,加快构建我市公共服务标准体系,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全领域有标可循、依标服务。(牵头单位:市市场监管局、市发改委;责任单位:市质量强市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)
9.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培养。发挥首席质量官在企业质量管理实践中的引领示范作用,实现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首席质量官全覆盖。加强首席质量官名录库管理,举办任职培训,增强履职能力。鼓励高等院校、职业学校和科研机构完善相关质量学科和专业课程设置,培养多层次、实用型质量人才。加强湖北大学质量自学考试工作宣传,引导更多企业质量技术人员学历能力“双提升”。(牵头单位:市市场监管局;责任单位:市人社局、市教育局、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)
10.推进质量融资增信工作。健全覆盖质量、标准、品牌、专利等要素的融资增信体系,强化对企业质量提升、技术创新、品牌建设、设备更新等金融服务供给,引导更多银行开展质量融资增信业务,持续优化工作流程,更好满足企业需求。力争每年全市质量融资增信贷款投放额度不少于3亿元,每个县(市、区)不少于5000万元。(牵头单位:市市场监管局;责任单位:市人行、咸宁金融监管分局)
三、保障措施
(一)加强组织领导。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质量品牌工作,明确责任分工,确保工作顺利推进。市质强办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职能,强化部门协同、上下联动,加强对各地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,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。
(二)加强政策支持。认真落实《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动高质量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》《咸宁市支持工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若干政策》《咸宁市支持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设十条措施》和各地出台的激励政策措施,统筹用好我市支持质量发展基础、促进质量提升、推动标准品牌建设、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等方面奖补资金。
(三)加强宣传引导。及时总结质量品牌工作成效,积极推广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,传播先进质量理念,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,持续营造政府重视质量、企业追求质量、社会崇尚质量、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。